学工活动

合作互助,友谊长存—我院参加2017年度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暑期交流互访活动(下)

7月26日,五校50多位师生分组进行社会服务体验。我院李紫仪、傅明阳、佘忞祎三位同学属于第一组,赵玉倩老师和沈力、帖鑫两位同学属第二组,葛欣老师和周逸颉、陈润平、张昱东三位同学列入第三组。经过之前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大家对此次亲身体验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充满期待。 

第一组参观了香港青年学会赛马会Media21媒体空间,简称M21。M21由停车场改建,占地三千余平方米,其内设有播音室、直播间等多间拥有专业媒体设备的房间。参观结束后,utouch网上青年外展服务组织的社工着重介绍了网上社工的概况。网上社工通过微信、Facebook等网络社交软件,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组织线上联谊活动以调节青少年心理状态。

第二组参观了位于港岛的慈山寺佛法心灵辅导中心。中心负责人为我们介绍了该中心对有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服务对象进行的疏导工作,还通过生动的个案帮助大家掌握开导身边同学的小技巧。下午,第二组来到救世军竹园综合服务中心,和近20位老人愉快地唱歌,做游戏,大家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的下午。

第三组参观了明爱感创中心,这是一个以艺术疗法为主的针对青少年的精神辅导机构。大家在这里以“情绪球”、画画等方式进行了情绪疗法体验,并与中心负责人梁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梁老师提出,普通人也时常有精神情绪方面的障碍,当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爆发。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去隐藏或者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是去接纳自己情绪上的缺陷,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情绪疏导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察觉,然后才能探索、表达、抒发、发泄并最终做出改变。这一观点,使同学们深受启发。

下午,第三组来到新生农场与精神康复者一同做农活。在做农活的过程中,不断有路过的康复者微笑着与大家打招呼。在这里,康复者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社会地位提升的一种标志。这也是“复元”模式中“重新建立自我定位”的重要过程。

28日上午,我们一行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霍英东遥感科学馆。科学馆负责人介绍了遥感科学馆的结构、遥感原理、信号接收天线的结构、遥感技术的应用等。下午,五校师生从feelings、facts、findings、future等四个方面,就这几天的活动进行了分组总结汇报。

28日晚,我院师生参加了欢送晚宴。伍宜孙书院向葛欣老师和赵玉倩老师分别赠送了领带和书院吉祥物。我院周逸颉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再次表达了对伍宜孙书院的感谢以及友谊长存的愿景。此次交流互访活动也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此次交流互动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同学们收获颇多,满怀感触,特摘录如下:

@佘同学:

这次去香港中文大学之前,我虽然搜索了很多关于“精神健康”的资料,但是在香港还是亲身感受到了现实与资料的差别。香港在精神康复方面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而从“康复”到“复元”,香港已经基本完成认识方面的转变,大陆在这方面仍然需要努力。最后我想说:此行交流时间虽短,但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改变我对“精神健康”以及相关人员的看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大陆的“精神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陈同学:

伍宜孙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热情,不仅带我们去精神康复机构参观学习,还带我们去实地体验香港生活。非常棒的一次交流,认识了好多朋友。强力推荐!

@傅同学:

这几天在香港过得非常充实。对精神健康机构的参观,我感受到了香港对于“人”的关怀。特别是在利民会与康复者的互动中,我感受到自己能够倾听他们,给他们带来快乐,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张同学:

在参加本次活动前,我对于精神健康问题没有太多了解,对于康复者的态度也只是远远观之。可是当我去到新生会,亲身和康复者接触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很热情,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有的甚至还送给我们他们亲手制作的工艺品。经过和部分复元情况较好的康复者交流,我发现他们具备了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能力,和普通人已经没有什么分别,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经过了这次交流回落到,我对康复者的认识彻底改变了。我们作为普通民众,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而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关爱,帮助他们尽快复元。

(文/周逸颉、李紫仪、沈力、赵玉倩 图/佘忞祎)

点击次数:425 更新时间:2017-08-03【打印此页】【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