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匡亚明学院和能源与资源学院成功举办中北欧碳中和科考与科研训练行前培训

 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前沿科研能力的拔尖人才,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与能源与资源学院于6月30日至7月2日联合举办“中北欧碳中和科考与科研训练”行前培训。在匡亚明学院党委书记周媛、匡亚明学院院长助理邹大维等带领下,参训师生赴苏州开展交流活动,并由此正式开启本次行前培训。本次培训汇聚了来自匡亚明学院、物理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和环境学院等不同专业的20名本科生,旨在为即将开展的中北欧碳中和科研考察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培训充分发挥匡亚明学院理科基础深厚的优势与能源与资源学院在新工科应用研究领域的专长,围绕碳中和领域的核心科学与技术议题,系统设置了涵盖前沿理论与产业实践的课程内容。

培训内容紧密围绕碳中和领域的关键技术方向展开。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方面,金彪老师深入阐释了二氧化碳矿化封存技术的科学原理与工程化路径;马朝阳老师则系统介绍了地下零碳/负碳技术的最新进展,并结合瑞士Climeworks Orca直接空气捕集项目、挪威Northern Lights二氧化碳海底封存及Sleipner地质封存项目等国际成功碳捕集与封存(CCS)案例,分析了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前景与挑战。

面向绿色能源转型,多位专家带来了前沿解读。蔡亮老师重点解析了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强调“绿氢”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灰氢”、“蓝氢”)以及推动工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中的核心作用。颜亦超老师从二次电池技术及产业化角度,探讨了大规模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可再生能源消纳中的关键价值与政策驱动。贾腾老师则聚焦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详细阐述了在“双碳”目标下光热协同利用的技术路线与发展趋势。

同时,培训内容亦拓展至具有潜力的新兴技术领域。卞斌老师介绍了微生物驱动碳源转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展示了微生物技术在碳循环利用中的潜力。王晓君老师分享了碳捕集与资源提取协同技术的最新探索,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宋琰老师系统讲解了基于微纳结构的光热调控技术,分析了其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原理与应用前景。

本次培训不仅传递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科研实践能力。在杨成升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实地参观了能源与资源学院的实验室,近距离了解相关技术的实验平台与研究环境,促进了理论认知与实践场景的融合。培训活动的最后,吕光鑫老师结合自身在匡亚明学院大理科模式培养下打下的扎实多学科基础及其对后续科研生涯的深远影响,深刻阐述了跨学科知识融合在应对碳中和等复杂系统挑战、驱动原始创新中的重要性,为学员们未来的科研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北欧碳中和科考与科研训练”行前培训是南京大学落实“办最好的本科教育”理念、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国际科研考察作为高层次科研训练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国际化实践场域。匡亚明学院深厚的理科基础与能源与资源学院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应用研究优势互补,共同搭建了这一宝贵的国际科考平台。

通过此次系统培训,学员们全面梳理了碳中和领域的关键技术体系,深化了对国际前沿动态与产业实践的理解,提升了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即将开展的中北欧实地科研考察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准备。该项目的持续推进,彰显了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创新精神、扎实学识与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以及积极响应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坚定决心。

图文:罗嘉恒

审核:周媛

点击次数:10 更新时间:2025-07-04【打印此页】【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