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2023年9月27日的《名师导学》课程讲座邀请到了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浅谈》。
周志华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 (LAMDA) 所长、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IEE)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等学会的会士 (Fellow),欧洲科学院院士。特别是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32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2023闭幕式上,周志华教授当选为新一届IJCAI理事会主席,是中国大陆首位担任此职位的学者。
周志华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强调了人工智能的两种不同类型: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被定义为能够实现自主意识并全面达到或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技术。而弱人工智能则是让机器在特定任务上变得聪明,而不需要达到全面人类智能水平或具备自主意识。周教授通过类比飞机和鸟的关系,解释了弱人工智能不必实现所有人类智能功能,只需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人类的智能水平或者更高的性能即可。
在讲座中,周教授详细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他提到了人工智能的三个阶段:推理期、知识期和学习期。推理期更多的侧重描述逻辑和通用问题求解,例如发展了自动定理证明系统;知识期着重于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的发展;而学习期则强调了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允许系统通过经验来改善自身性能。他进一步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典型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以及不断加入新数据样本,强调了机器学习技术中算法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数据和大算力的重要支撑作用。
周教授还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蛋白质结构预测、药物设计、音乐创作、艺术作画、自然语言处理等。他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的潜力,如蛋白质结构解析、药物研发和创意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与会者各位同学的广泛兴趣和探讨。他还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善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智能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在讲座的尾声,周教授针对人工智能的当前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他提到,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之快和特色优势之显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瞩目的地位。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数学基础、卓越的计算和编程技能,以及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周教授热情鼓励在座的年轻学子们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与实践,为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社会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强调,这个时代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个领域对于热衷于创新与追求真理的年轻学子的来说,无疑是一片极具挑战性和前景广阔的天地。
这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人工智能未来潜力的热切探讨。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将对他们今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价值和无尽的可能性。
(撰稿人:胡佳昕/审核:董昊)